经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严格审核,拟录取以下同学为2021年北京脑中心冬季培训班学员。
请以下同学在2021年1月13日中午12:00前发邮件到cibr_student@cibr.ac.cn, 邮件主题:2021冬令营。邮件内容:XX(姓名)是/否 参加2021北京脑中心冬季培训班。如超时未回复视为自动放弃此次培训机会。
现就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年1月11日至1月15日,在此期间如果对拟录取结果有异议请拨打咨询电话:010-81912671。
拟录取名单如下:
北京脑中心教务部
2021年1月11日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简章》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1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的规定与要求,经过严格审核,决定同意以下申请者参加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复试:
具体面试时间及面试流程请关注邮箱通知。
北京脑中心教务部
2020年12月14日
为推动京沈双方在脑疾病与脑科学领域的深入合作,加深对脑及脑疾病的认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脑疾病的诊疗贡献力量,在沈阳市科技局的组织与领导下,联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为代表的两地专家将共同举办“京沈脑疾病与脑科学论坛”,论坛定于2020年12月19日召开。本论坛将通过线上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热切期待大家相聚云端。
21世纪是脑科学的世纪,更深入的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已经成为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课题。我国也于2018年启动了“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中国脑计划)”,并将脑科学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脑重大疾病防治与脑机新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次论坛将在京沈合作大背景下,联合北京与沈阳地区的专家学者,一同分享神经科学、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前沿资讯。本论坛旨在为两地的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青年学者等搭建一个聚焦前沿、专业深入、长期稳定的学术平台。组委会热忱欢迎京沈相关学科同道积极参与,期待各位对脑疾病与脑科学的前景与未来提出更多真知灼见,期待大家齐心协力为学科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论坛时间
2020年12月19日 论坛形式 线上视频直播 会议流程
经北京实验动物行业协会理事会会议决定,2020年12月8日,授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2020年度北京实验动物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北京脑中心的辅助平台之一,目前已开展实验动物繁育饲养、兽医、资源保存与共享、生物净化、胚胎和精子冷冻、动物订购、技能培训和动物疾病模型制作等技术服务。
中心实验动物设施包括一期和二期,一期实验动物设施于2019年7月12日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并已投入使用。一期实验动物设施占地面积约有1500余平米,设有大小鼠饲养室、胚胎操作室、行为学实验室、手术及成像等功能区,配备了独立通风笼(IVC)、步入式洗笼机、柜式洗笼机、水瓶灌装机、脉动真空灭菌器、换笼工作台、高通量氙光传递窗等饲养相关设备,以及生物安全柜、脑立体定位仪、小动物呼吸麻醉机、活体成像仪等实验仪器。二期实验动物设施已完成设计,包括啮齿类实验动物设施(约3万笼),ABSL2和非人灵长类研究设施。
中心设有饲养、兽医、胚胎操作、动物模型、设施维保等小组,全体员工致力于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和福利伦理,为科学家提供优质的实验动物相关技术服务。
实验动物中心网站:
http://laboratory-animal-resource-center.cibr.ac.cn/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是北京市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七家联合共建单位,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旨在承接国家脑计划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培养面向国家脑科学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北京脑中心现有18个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基础神经生物学、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脑认知相关重大疾病、脑影像和神经计算模型等。10个技术中心提供光学成像、仪器仪表、生物信息、病毒载体、遗传操作、转化研究、药物化学、多组学分析、高性能计算以及动物繁育方面的专业支持和新技术开发。
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们了解北京脑中心渠道,北京脑中心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针对神经科学基础专业知识和前沿研究进展举办培训班。培训班将充分结合北京脑中心的现有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研究方向,并组织中心PI进行授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未来精英为目标,让学生在培训中了解领域内前沿问题,开拓思路,引导创新性的思维习惯。
欢迎对神经和认知科学有浓厚兴趣的生物、物理、数学、计算机、化学、医学、电子信息及工学等各学科的在读本科生(二年级及以上)或研究生(二年级及以下)积极报名。我们将根据学生背景和报名情况,择优录取!
一、活动组织
时间:2021年1月17日-22日(17日下午开营,22日闭营)
形式:线上(腾讯会议)
二、报名与选拔方式
(1)报名方式:登录北京脑中心冬季培训班报名网站 (www.education.cibr.ac.cn,请用Fire Fox或Google Chrome浏览器),填写个人信息。
(2)报名时间:2020年12月7日- 27日。
(3)脑中心官网公布冬季培训班录取名单:2021年1月11日。
三、主要活动安排
本次冬季培训班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主要通过短期课程、远程参观实验室、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学习,以促进学生对神经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基本研究方法的了解。所有营员在培训结业后可获结业证书。
四、费用
冬季培训班不向学生收取任何培训费用。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81912670 / 2671
电子邮件:cibr_student@cibr.ac.cn
课题组简介
吴江来实验室聚焦于开发用于脑科学研究的超快高通量光学显微新技术,主要包括:大视场与高分辨兼备的高通量双光子显微技术,用于基因编码类电压指示剂功能成像的超快双光子显微技术,高通量光片荧光显微技术。期望通过发展这些成像技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新手段和新思路。
实验室负责人吴江来博士具有多年显微光学成像领域前沿研究的工作经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ethod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等期刊上面发表文章多篇;现已加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开始建设神经光学成像实验室,期待您的加盟!
招聘岗位:
一、实验室管理员
岗位描述:
协助实验室日常运行(包括实验室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等)。
应聘要求:
1.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2. 善于沟通、认真负责、乐于服务,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上进;
3. 具有理工科背景者优先;
4. 能够长期稳定工作者优先。
福利待遇:
属于正规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享受五险一金、补充医疗保险、年度体检、带薪年假等福利。薪资根据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面谈决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
二、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岗位描述:
作为有特定实验技能的专家帮助实验室发展脑功能光学显微成像新技术。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指导学生和技术人员。
应聘要求:
1. 即将或近期获得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或即将发表科学论文;
2. 同事之间友好相处、有责任心,积极主动,科研热情高。
3. 光学等工科背景,有脑科学相关研究经验的应聘者优先;
4. 有在本实验室长期 (3年以上) 工作计划的应聘者优先。
薪资福利:
1. 根据应聘者的经验及能力,提供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 (年薪25万起);
2. 正规劳动合同,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带薪年假、体检、补充医疗保险等福利;
3. 根据家庭需要安排住房;
4. 帮助应届生博士生解决北京户口,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5. 实验室全力支持申请各类人才计划、研究基金等。
三、技术员
岗位描述:
协助课题开展需要的光学设计、机械设计、电子控制设计等。
应聘要求:
1.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光学等工科相关专业;
2. 熟练使用Zemax, Labview等软件者优先;
3. 工作认真负责,有学习动力。
薪资福利:
属于正规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全额缴纳五险一金,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年度体检、带薪年假等福利。具体情况根据个人研究背景和经历等面议,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
申请方式:
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wujianglai@cibr.ac.cn,标题请注明“姓名+申请职位”。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至相关岗位招满为止。
在偶尔寂寞、疲惫、枯燥的科学研究中,是什么支撑你走到现在?也许,是理想?也许,更是那些美丽的瞬间吧。为了纪念那些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的画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特举办“最美大脑”生命科学摄影大赛活动。参与者将有机会与饶毅、罗敏敏共进午餐,畅谈科研人生!
一、参赛对象
国内外各高校生物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在读学生,以及博士后。
二、活动安排
1. 作品提交
2021年1月10日24点前,提交个人参赛作品;
2. 专家初审
2021年1月11日-1月14日,大赛专家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初审;
3. 终审
①专家评审:2021年1月15日-1月22日,专家评审团对通过初审的作品进行打分;
②网络投票:2021年1月15日-1月22日,所有通过专家初审的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得票前三名获评“最佳人气奖”;
4. 结果公示
2021年1月25日左右公布专家评审一、二、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三、作品要求
1. 大赛设立宏观组和微观组两个组别,分别进行评选;
2. 宏观组内容为实验室研究日常范围内的全景、大小景观、特写或人物的照片;
3. 微观组为使用显微镜拍摄的图片;
4. 作品创作时间为5年内(鼓励近阶段创作的新作品),接收单幅、组照作品(每组限3张);
5. 作品必须是原创且无在国内外其他图片大赛中获奖;
6. 参赛者在提交作品时同时需填写报名表(附表一),包括姓名、电话、学校、作品名、拍摄地点、作品简介等,每位参赛者限提交1-2组作品;
7. 作品不得包含任何涉密信息,如有出现将自动淘汰。
四、专家评审规则
由北京脑中心科学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每项作品分四个维度进行盲评,各25分,满分100分。
1. 宏观组:拍摄场景的选择与设计/微观组:拍摄样品的选择与设计;
2. 拍摄技巧与创作难度;
3. 作品的构图及直观美感;
4. 作品的文学寓意。
五、投稿方式
1. 填写附表一,在2021年1月10日24点前将报名表与图片作品发至邮箱:public_info@cibr.ac.cn
2. 邮件标题注明“宏观组/微观组+姓名”。
不符合以上规则投稿以弃权处理。
六、奖项及奖品设置
(1)a、“CIBR的午餐会”入场券一张,一年有效期;b、与饶毅、罗敏敏教授线上沟通;c、写一封信提问,由两位老师亲自回信;(三者不同享)
(2)参观北京脑中心:了解中心建设情况,亲身体验最先进科研环境;
(3)北京脑中心文化周边:定制帆布袋、定制U盘、定制卫衣、2021年定制台历;
(4)价值800元购书卡;
(5)包含个人获奖作品的精美作品册。
如果兼得“最佳人气奖”与一等奖,(1)号奖品2份(使用者限生物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在读学生)。
2. 二等奖
(1)神经生物学红宝书:骆利群著《神经生物学原理》一本;
(2)北京脑中心文化周边:定制帆布袋、定制卫衣、2021年定制台历;
(3)价值500元购书卡;
(4)包含个人获奖作品的精美作品册。
3. 三等奖
(1)北京脑中心文化周边:定制帆布袋、定制U盘、2021年定制台历;
(2)价值300元购书卡;
(3)包含个人获奖作品的精美作品册。
4. 纪念奖
视参赛情况设置数名纪念奖。
奖品:2021年定制台历。
七、其他
大赛最终解释权归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所有。
参赛作品之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由作者自行解决和承担责任。
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所有,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拥有参赛作品使用权。
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国内京外一等奖获得者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参加午餐会,中心可报销不高于“学校所在地-北京”高铁二等座的往返交通费用。
国外高校一等奖获得者安排线上交流。
投稿参赛者均视为同意所有规定。
附表一:
值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之际,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提供博士后学术交流与职业生涯规划分享平台,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拟联合举办“首届前沿交叉优秀博士后论坛”。
一、论坛主题
论坛以“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生命科学”为主题,秉持“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展示最新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聚焦基础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中的热点难点,探讨新型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建立“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式的交叉创新模式。
二、论坛内容
论坛采取特邀报告、学术汇报、圆桌会议和学术墙报等形式进行学术研讨。
(一)特邀报告:邀请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二)学术交流:参会博士后研讨交流,由征集摘要中优秀入选者作学术汇报与墙报展示。
(三)博士后职业发展规划圆桌会议:参会专家学者、博士后代表等围绕博士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三、论坛安排
(一)时间:2020年12月26日
(二)形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会议内容通过寇享学术等在线学术共享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会议方式视疫情防控政策灵活调整。
四、论坛报名要求
(一)论坛不收取注册费、会务费,参会人员的住宿、往返交通费自理。
(二)报名参会人员应为北京地区高校或研究所的在站博士后。
(三)报名参会博士后需按要求同时提交论坛摘要与参会回执。
五、报告摘要/墙报提交要求
(一)报告摘要版面标准A4幅面,包含题目、作者信息、关键词,内容需与生命科学相关。中文摘要300-500汉字,标题小三号黑体,内容宋体小四号。英文摘要200-300字;标题小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内容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摘要参考模板见附件。
(二)墙报格式要求为jpg格式图片1张,分辨率统一为90cm(宽)*120cm(高),大于72像素/英寸,字体大小不小于30点(Photoshop中的大小),文件大小不超过5M。
(三)电子邮件题目请表述为“单位全称—作者姓名—报告摘要/墙报标题”。
(四)报名与摘要/墙报提交截止日期:2020年12月10日。请将填写完整的参会回执(含姓名、联系方式、所在单位等信息,详见附件)及参会摘要/墙报发送到邮箱:dongwenyang@pku.edu.cn。
六、摘要/墙报征集与评选
(一)摘要/墙报录用
所征集摘要/墙报由论坛专家委员会统一评审,择优入选。论坛将邀请优秀报告摘要/墙报作者作学术汇报或学术墙报展示。入选者将由论坛组委会寄送邀请函,并通知报告与墙报的具体展示要求。
(二)评选与奖励
论坛专家委员会将对博士后所作的学术报告与墙报展示进行评奖,最终评选出“优秀学术报告”、“最具人气报告”与“优秀学术墙报”,并颁发奖金或奖品。
七、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冯老师(电话:010-62767397;邮箱:fenghuimin@pku.edu.cn)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老师(电话:010-81912669;邮箱:lixia@cibr.ac.cn)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0年11月17日
附:
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主要依托首医与北京脑中心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过科、教、临床相结合,分段培养的模式协同育人。2021年联合培养主要围绕神经科学、重大脑疾病临床应用等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学习,主要依托首医完成;第二阶段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主要由北京脑中心完成。符合首医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由首都医科大学颁发学历、学位证书。
一、 报考条件
1.申请者须符合《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含招生专业目录)》的申请条件。
2.申请者英语水平要求:
(1)申请者英语水平应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①TOEFL≥90分(IBT); ②新GRE≥305分; ③WSK(PETS 5)考试合格; ④大学英语六级CET6≥425分; ⑤国家英语专业四级(TEM-4)考试合格; ⑥IELTS≥6.0; ⑦在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国外高校获得过学位。
大学英语六级成绩7年内(2013年1月1日之后)有效,其余英语成绩5年内(2015年1月1日之后)有效。
(2)申请者英语水平未达第(1)条的要求,可以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每年3月份考试),英语成绩合格者当年可以申请参加春季补充选拔批次考核。
3.申请者专业基础扎实,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4.申请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5.每个申请人仅限申请一个志愿,无须填报导师,录取后再确定导师。
二、 提交材料要求
1. 网上报名:考生于 2020 年 11 月 9 日 12:00-11 月 30 日 12:00:00 前进行网上报名,网址:http://zsxt.ccmu.edu.cn,招生专业请见附表。
特别提醒:
(1)考生必须按要求认真、慎重填写所有信息项。特别强调:①如报考信息填写错误,则只能在未正式提交前修改或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重新填报;②身份证号码不能填错,出生年月日必须与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一致;③通讯地址应填写详细,要在 2021 年 7 日 15 日之前不会变化,以便顺利接收录取通知书;④联系电话要为本人常用手机的联系方式,且保持畅通状态以便接收信息;⑤报名截止后所有报名信息将无法修改。(2)每人只可填报一个培养单位的一个专业。
2.缴费:网上报名信息经研招办审核通过后,在规定时间内缴纳报名费,在规定时间内未缴费或因个人原因缴费不成功者报名无效。缴费时间:2020 年 11 月 10 日 10:00-12 月 8 日 23:59:59。交费后因本人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不予退费。
请于12月8日之前提交以下材料 (以邮件的邮戳为准,逾期或材料不完整将被认定为无效申请)。请将以下申请材料邮寄至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请注明:博士研究生“首医申请考核”报名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科学园路26号北京脑中心4008办公室,联系人:杨老师,联系电话:010-81912671,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退还。
具体材料如下:
1. 《报名登记表》一份(网报后打印);
2. 本人有效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3.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供在读证明原件(须由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盖章)及复印件;境外高校获得硕士学位者,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在读证明模板下载地址:http://yjsh.ccmu.edu.cn/zsgz/xzydzsgz/index.htm;
4. 本科及硕士阶段成绩单各一份(原件,须加盖所在学校学习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5. 符合报考要求的英语水平成绩单或证书复印件;
6. 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及研究进展);
7. 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奖等)复印件;
8. 其他可以证明考生科研能力和综合水平的证明材料;
9. 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内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纸质版按照学校统一格式填写,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后提交;另外,请推荐专家按照格式撰写后签字扫描,以“学生姓名-首医-申请考核-推荐专家姓名”为主题发送到指定邮箱cibr_student@cibr.ac.cn);
10.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
11. 《思想政治情况表》原件
下载地址:http://yjsh.ccmu.edu.cn/zsgz/xzydzsgz/index.htm;注意事项:
1.请将上述各项材料按照顺序整理好,并于每项材料首页的右上角用铅笔标上项目序号“1、2……”。
三、 资格审查办法
北京脑中心将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材料,成立“资格审查小组”(含3-5位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对其报考资格进行初审,对初审通过的每个申请者的材料进行认真评审并评分,按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5)和择优推荐原则确定入围综合考核的申请者名单,并经北京脑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在北京脑中心网站主页公布。
资格审查包括: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体健康,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在校学习课程成绩、班级排名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
3.学术成果:如在读本科和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水平(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获得课题项目级别以及专利等在其中排名位置等。
4.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获得奖励与处罚情况、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等。
四、 综合考核办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对专业学位的考生加强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同时特别要注重考查考生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情况。
(一)综合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考核(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时间:2020年12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形式:笔试,闭卷,时间3小时(如因疫情原因采用线上考试,则不少于1小时)
内容:①专业基本知识:根据各二级学科确定考试范围,主要考核考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②专业外语:主要考核考生阅读和翻译外文文献的水平;③专业应用能力: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文献应用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采取撰写文献综述、按指定要求撰写科研设计等方式。
地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科学园路26号北京脑中心4008办公室)
参加笔试须携带身份证、学生证(应届生)原件,不得携带任何与考试有关的材料和电子设备进入考场,遵守考场规则。
2.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形式:实验室技能操作
内容:重点考核实验技能与应用能力。
(如因疫情原因采用线上考试,此部分内容合并到“知识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的笔试考核内容)
3.面试答辩考核(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知识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考核、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均合格者方能进入面试答辩考核环节。
★时间:2020年12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形式:由考核专家组通过面试答辩方式对考生逐一考核。考核专家组一般由5位博士生导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本专业领域专家不少于3名。一般每名考生考核时间不少于20分钟。报考同一导师的考生由同一面试答辩专家小组进行考核。面试答辩全程录音录像,学院妥善留存备查。
考查能力:专业英语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考查内容:
1.英语考查,学生随机抽题并现场进行朗读和翻译;
2.专业考查,10 min以内的自我介绍(可以使用PPT)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认识、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等;
3.专家问答。
(二)综合考核总成绩(满分300,180分为合格)
综合考核总成绩=知识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考核成绩+实践能力考核成绩+面试答辩成绩。
各单项成绩、总成绩都合格者方具有拟录取资格。
五、 拟录取
1.北京脑中心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
2.北京脑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审议确定拟录取名单,在本北京脑中心网站主页公示申请人资格审核情况、综合考核各项成绩等情况,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考生对公示情况有异议可向北京脑中心或研究生院提出申诉。
3.公示结束后,北京脑中心将拟录取名单和考核相关表格及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经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上统一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并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录取通知书。
六、 监督保障机制
1.本北京脑中心实施细则,经北京脑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提交研究生院审批。
2.成立北京脑中心博士研究生招生监察小组,对“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进行全过程监察督导。对于招生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人员,一经查实将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于弄虚作假、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一经查实将上报学校,永久取消其报考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已被录取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3.凡对录取结果持有异议的考生,可在公示期间进行申诉。申诉人向北京脑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申诉书及有关证明材料,北京脑中心将及时处理并将复议结果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申诉人;如对北京脑中心处理结果不服,在北京脑中心处理结果下达后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研究生院进行申诉。
七、 咨询方式
电话:010-81912671(工作日9:00—11:00,14:00—16:00)
邮箱:cibr_student@cibr.ac.cn
八、 监督电话
北京脑中心:010-81912669 学校:010-83911095
为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学术创新潜质的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21年实行“申请-考核”制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 招生人数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招收的博士名额5个,招生导师及专业方向见招生专业目录。
二、 申请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学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已获硕士学位人员(初试前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或已获博士学位人员。
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其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应届生须在入学报到时提交认证证书)。
北京师范大学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3.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及以上专家推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体检标准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三、 报名办法
【说明:考生报名前须仔细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必须如实、准确填写信息。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不予录取。报考资格审核将在录取阶段进行。】
报名时间:2020年11月19日至12月10日。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为:https://yz.bnu.edu.cn/。具体要求、流程请在网上报名期间查阅相关说明。报名费200元,采取网上支付方式,一经支付,不予退还。
四、 提交材料
(一)纸质版材料
考生须于2020年12月26日前(以寄出日期为准)按要求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书面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必须与网上信息一致。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请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本人须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两份专家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请专家填写);
(3)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填写,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内容包括个人学术研究经历、学术兴趣、所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和未来发展构想等;无固定模板,总字数不得超过5,000字);
(4)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最多3篇;
(5)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内容包含拟研究的问题、知识储备、创新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参考文献等;无固定模板,总字数不得超过12,000字);
(6)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如英语六级、托福、雅思等);
(7)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下同); 应届硕士毕业生只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二)电子版匿名材料
申请者须于2020年12月26日前登录博士招生系统(http://2021.zs.graduate.bnu.edu.cn/page/bb/login)提交以下匿名材料(提交办法参见报名系统提示):
1. 个人陈述;
2. 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等研究成果;
3. 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
4. 往届生需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硕士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
五、 初审选拔
2021年1月上旬进行,由心理学部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报考资格的初步审查。心理学部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不少于5人的初审专家组负责相关资料评审事宜。
初审满分值为100分。初审专家组根据考生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含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创新能力、学术潜力和学术动机等。初审专家组根据以上考核内容,独立打分,以平均分计为考生的初审成绩。初审成绩低于60分的考生不能参加复试考核。根据初审成绩,分专业按导师进行排序,按照不高于1:4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复试考核名单。
复试考核名单将于2021年1月下旬在心理学部网页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
六、 复试考核
复试考核将于2021年3月初左右进行,具体时间在复试考核公示名单中通知,详细安排请密切关注心理学部网页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复试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专家组成,对进入复试考核的考生进行综合能力全面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科研潜力、外语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复试满分为200分,其中面试占70%,笔试占30%(考核内容包含外文文献分析、研究设计等)。复试考核成绩低于120分不予录取。
复试考核成绩于复试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在心理学部网页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官网上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七、 录取
考生最终总成绩由复试考核成绩构成,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依据最终总成绩,分专业按导师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小组审批后由学校统一公示。
八、 其它
在公示期内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心理学部提出申诉,由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调查处理。考生如果对心理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招生工作小组提出申诉。
九、 联系方式
(一)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齐丽娜
电话:010-58801755,nky_jw@bnu.edu.cn;
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英东楼404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100875
(二)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教务部 杨老师
电话:010-81912671
邮箱:yangailin@cibr.ac.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科学园路26号4008房间
邮政编码:102206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cibr.ac.cn/
友情链接: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26号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邮编:102206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29179号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京ICP备18029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