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首届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Beijing Brain Conference)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办,并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麦戈文研究院、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Wiley 威立共同举办。
大会定于2020年10月24日-26日以线上形式举办,包括主论坛和12个分论坛。主题涵盖脑认知基本原理、脑疾病、类脑计算、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神经科学技术和资源库建设等当前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方向,邀请了 Thomas C. Südhof、Edvard I. Moser、Michael W. Young 等诺奖获得者及国内外脑科学领域知名专家作报告, 为国内外脑科学与类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青年学者等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广泛学术交流平台。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招生项目
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公示
现就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10月9日至10月19日,在此期间如果对拟录取结果有异议请拨打咨询电话:010-81912671。
拟录取名单如下:
北京脑中心教务部
2020年10月9日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招生
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公示
现就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10月9日至10月19日,在此期间如果对拟录取结果有异议请拨打咨询电话:010-81912671。
拟录取名单如下:
北京脑中心教务部
2020年10月9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953-2
神经系统实现复杂行为背后,不同神经元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信息传递和整合,以及信息传递的异常是否会导致特定疾病发生,均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乙酰胆碱作为经典的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沟通的关键媒介分子,其参与了生长发育、感知及运动、心血管功能、高级认知如学习记忆等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调控1-3。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乙酰胆碱的功能多样性,精确解析乙酰胆碱信号的动态变化,如特定神经元是否在行为的某个阶段释放或接收乙酰胆碱信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乙酰胆碱的生理学意义。同时,探究乙酰胆碱信号在阿兹海默症、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中的变化,也有助于探究和解析疾病的发病机理或临床症状的成因。
2020年9月28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井淼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杂志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sensor for monitoring in vivo cholinergic activit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一代高灵敏乙酰胆碱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在多种模式生物中的成功应用。
应用光学成像的方法检测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主要得利于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自2018年起,北京大学李毓龙等课题组首次应用G蛋白偶联受体(GPCR)作为蛋白骨架,构建了一系列可以精确检测神经递质动态变化的荧光探针,即GPCR-Activation Based (GRAB)探针4-7。该方法将结合特定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GPCR与循环重排的荧光蛋白(cpGFP)相连接,使得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后的空间构象变化转变为荧光信号的变化,从而实现报告神经递质的浓度变化。结合光学成像手段,GRAB探针系列目前已在多项工作中成功实现了神经递质信号及其功能在活体动物中的进一步解析8-10。
在本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乙酰胆碱探针的表现,研究者基于已发表的第一代GRAB乙酰胆碱探针进一步进行突变筛选和理性设计,成功获得了对乙酰胆碱具有约300%荧光信号响应的新版本探针(ACh3.0),其在信号幅度上相比第一代探针有3倍以上的提升,且仍保持着对乙酰胆碱的分子特异性和亚秒级的动力学特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探针进行设计和优化,ACh3.0探针在结合乙酰胆碱后不会激活内源的信号通路,这使得探针可以安全地作为“检测器”表达于细胞上,而不会对细胞本身的生理功能带来影响。综合而言,新版本的探针在检测乙酰胆碱方面兼具了细胞特异性表达、高灵敏性、高亲和力、快速反应速率以及高选择性,这为其在活体内精确解析乙酰胆碱的动态变化奠定了基础。
图一: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的开发及其刻画。
a: 针对乙酰胆碱探针的关键位置进行突变筛选成功获得新一代探针ACh3.0,其在信号幅度和基础亮度上都显著优于已发表的ACh2.0探针。同时,针对受体结合乙酰胆碱位点的突变获得对照探针ACh3.0-mut,可在活体应用中作为阴性对照证明乙酰胆碱信号的特异性。
b: 不同版本乙酰胆碱探针在培养的HEK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乙酰胆碱的荧光响应。
在对乙酰胆碱探针进行优化和一系列刻画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多种模式生物中应用了探针,并成功地检测了内源的乙酰胆碱在不同脑区的释放及其调控。如在转基因果蝇中,研究团队揭示了活体果蝇在接受不同生理刺激时,嗅觉中枢蘑菇体存在区域特异性的乙酰胆碱释放,提示不同区域的乙酰胆碱信号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理功能编码。在活体小鼠中,结合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和光纤记录或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成像11,研究者成功记录到了乙酰胆碱信号在包括杏仁核、海马、皮层等不同脑区相关的多种行为,如惩罚性电击刺激、睡眠觉醒的不同时相以及感觉刺激和运动状态变化等过程中,如何动态变化及其在细胞尺度上的精细时空分布。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不仅可灵敏地追踪短暂电击刺激导致的快速乙酰胆碱升高,也可稳定地报告跨越数小时范围的不同睡眠觉醒状态下的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变化,这将对进一步研究乙酰胆碱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提供重要工具。
图二: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在果蝇及小鼠中的成功应用。
a: 应用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ACh3.0观测到活体果蝇嗅觉中枢中,特定生理刺激引发的区域特异性乙酰胆碱信号变化。其中,ACh3.0相比于ACh2.0具有明显提高的活体检测灵敏度。
b: 新一代乙酰胆碱探针ACh3.0记录到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处在小鼠受到电击刺激时的乙酰胆碱释放。研究者应用对照探针ACh3.0-mut或特异性敲除乙酰胆碱囊泡转运体VAChT的小鼠作为对照,证明检测到的荧光信号为乙酰胆碱浓度变化导致。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井淼博士为本文章的第一作者,井淼博士与北京大学李毓龙博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已毕业本科生李玥璇及CLS项目博士生曾健智、钱统瑞、潘孙磊等对文章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合作团队在该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敏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李浩洪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陈良怡实验室和程和平实验室、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Marco Prado, Lisa Saksida, Vania Prado和Tim Bussey实验室,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Andrew Hires实验室。该研究受到北京大学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北方科学中心地方配套科研项目等支持。
参考文献
1. Dale, H.H., Feldberg, W. & Vogt, M.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at voluntary motor nerve ending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86, 353-380 (1936).
2. Winkler, J., Suhr, S.T., Gage, F.H., Thal, L.J. & Fisher, L.J. Essential role of neocortical acetylcholine in spatial memory. Nature 375, 484-487 (1995).
3. Brezenoff, H.E. in Federation proceedings, Vol. 43 17 (1984).
4. Jing, M. et al.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acetylcholine indicator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Nature biotechnology 36, 726-737 (2018).
5. Sun, F. et al.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Enables 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Dopamine in Flies, Fish, and Mice. Cell 174, 481-496 e419 (2018).
6. Patriarchi, T. et al. Ultrafast neuronal imaging of dopamine dynamics with designed genetically encoded sensors. Science 360 (2018).
7. Feng, J. et al.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Rapid and Specific In Vivo Detection of Norepinephrine. Neuron 102, 745-761 e748 (2019).
8. Tanaka, M., Sun, F., Li, Y. & Mooney, R. A mesocortical dopamine circuit enables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vocal behaviour. Nature 563, 117-120 (2018).
9. Peng, W. et al. Regulation of sleep homeostasis mediator adenosine by basal forebrain glutamatergic neurons. Science 369 (2020).
10. Zhang, X., Noyes, N.C., Zeng, J., Li, Y. & Davis, R.L. Aversive Training Induces Both Presynaptic and Postsynaptic Suppression in Drosophila.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9, 9164-9172 (2019).
11. Zong, W. et al. Fast high-resolution miniature two-photon microscopy for brain imaging in freely behaving mice. Nature Methods 14, 713-719 (2017).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简称北京脑中心)是北京市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于2018年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脑中心将结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整合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力争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前沿突破。
遗传操作中心是脑中心重要的科研辅助平台之一,主要负责生产中心PI科研需要的各种转基因动物及基因敲除/敲入突变体动物。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小鼠和大鼠。
招聘岗位及要求
1.实验室管理员
岗位职责:
协助管理遗传操作平台日常事务,包括财务、人员、仪器、实验室安全等,并负责与脑中心其他实验室、平台及部门的沟通协调。
应聘条件:
1. 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实验室管理经验者优先。
2.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意识。
3. 具有较好的总结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做事情认真负责有条理。
2.博士后
岗位职责:
开展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协助负责人撰写修改研究相关的项目申请书、研究报告、进展汇报和科研档案等,协助撰写修改论文并投稿;和中心内外其他PI实验室进行科研合作。
应聘条件:
1. 已经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
2. 具有较好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优先考虑有基因编辑操作经验者;
3. 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执行力,善于沟通,团队合作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感;
4. 具有较好的英文写作及交流能力。
3.技术员
一、岗位职责: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的管理、饲养、繁殖等相关工作。
应聘条件: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实验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实验动物相关操作,动手能力强。具有动物饲养经验者优先。
二、岗位职责:
胚胎相关操作,包括受精卵显微注射及胚胎移植等。
应聘条件: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实验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实验动物相关操作,动手能力强。具有胚胎及细胞移植和显微操作经验者优先。
三、岗位职责:
载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相关工作。
应聘条件:
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动手能力强。
实习生
遗传操作平台欢迎相关院校的实习生,并提供有竞争力的实习条件和补助。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
薪酬福利
中心将根据应聘者的经验及能力,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保障(具体薪资面议)。除五险一金外,还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年度体检、带薪年假等福利。
北京脑中心将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国际化的科研氛围,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以及与诸多顶尖科学家的合作机会。
中心强大高效的行政团队将协助应届博士毕业生办理落户北京手续,协助解决博士后全家落户及子女入学。此外,中心还将协助安排住房,并协助申请符合标准的人才补助和研究基金等。
联系方式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和相关证明材料以PDF格式发送至邮箱huangjuan@cibr.ac.cn,标题请注明“姓名+应聘岗位”。
一、招聘岗位
人事专员
岗位职责:
1、负责员工的招聘、入职、培训、人事调动、离职等手续,建立和维护人事档案;
2、负责人事各项基础数据管理、建立、更新,统计编制各类人事统计报表;
3、负责员工考勤、社保、公积金等报表,维护外联关系;
4、组织各项综合管理工作的检查并进行分析;
5、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条件:
1、本科以上学历,英语CET-6(或同等级)及以上水平;
2、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两年以上人事相关工作经验优先;
3、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工作认真仔细,为人正直,开朗热情;
4、具有较强文字功底及语言表达能力;
5、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能准确输出各类报表。
二、报名时间及应聘方式
报名时间:
招满即止。有意应聘者请从速投递应聘材料。
应聘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附件证明材料以一个pdf文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件job@cibr.ac.cn,简历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姓名"。
实验室简介:
饶毅实验室研究分子神经生物学。
针对动物,我们使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手段,研究化学递质及受体的化学连接组学/递质组学。我们通过构建一系列敲除递质及其受体的果蝇和啮齿类突变体,研究相应的功能。
通过现代成像技术我们可以在解剖学的层面揭示已知递质的神经环路,我们也可以通过特异的启动子界定的逻辑门在功能上操纵神经环路。我们的化学连接组学/递质组学方法已经发现了调节睡眠和社会行为的部分分子和神经元。有望发现与不同行为对应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针对人类,我们使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脑成像(fMRI)方法,研究对社会行为和认知重要的基因和脑区。我们的目的是识别出与行为和认知相关脑区所有神经递质和受体。从动物到人机制的保守性使我们可以理解进化中重要的行为。人类特有的机制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
详情请参见实验室网站:www.raolab.org
一、招聘要求:
1、具有动物医学/生物学 等相关专业背景优先。
2、具有动物行为实验操作,动物给药,病理解剖等动物实验经验优先。
3、工作认真踏实,积极参与团队分工。
4、能稳定工作2年以上。
二、薪资待遇:
上述岗位属正规劳动合同制聘用人员,享受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补充医疗保险等福利,薪资根据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面谈决定,将为优秀申请人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三、应聘方式
1、联系方式:
应聘者将本人简历发送到:znx9821@163.com;raolab@126.com。
2、截止日期
本招聘长期有效,招满为止。
2020年9月10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举行了北脑(青年)学者授牌仪式,北京脑中心饶毅主任、罗敏敏主任为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40位北脑(青年)学者授牌,并为第二批11位合作研究员颁发证书。
北京脑中心为第二批合作研究员颁发聘书
北京脑中心科研总监毛军文主持仪式
北脑学者代表王晓群老师致辞
北脑青年学者代表张航老师致辞
北京脑中心成立于2018年3月,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
2019年底,在强伯勤院士、赵继宗院士、董奇教授等北京脑科学领域多位专家的建议下,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脑中心着手制定“科研开放合作计划”的实施方案,并于2020年5月14日通过理事会审定批准。该计划是脑中心围绕“小核心,大网络”的四级合作体系,落实“双聘双培、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旨在从人才、平台和学术三个方面,有效整合北京地区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启动做好前期布局。
科研开放合作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包括北脑学者和北脑青年学者,以汇聚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优秀与青年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联合共建单位共同构建优秀和稳定的人才队伍。自5月14日启动以来,经过推荐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公示、主任办公会审定等环节,历时3个月,最终确定40位北京科学家入选2020年度北脑学者、北脑青年学者。本次入选人员将作为北京脑中心双聘研究员和双聘青年研究员,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围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开展密切合作和深入交流。
此外,科研开放合作计划共建平台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共10位项目负责人获聘北京脑中心“合作研究员”。北京脑中心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急需,2020年启动非人灵长类研究、脑成像技术与脑影像数据和儿童青少年脑发育多组学研究三大共建平台;首批资助8项科研合作项目,与脑中心PI开展联合攻关。
北京脑中心师生与北脑(青年)学者合影
2020.9.1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是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感怀师恩的同时,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举办了2020年开学典礼。北京脑中心联合主任饶毅、罗敏敏及全体2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在嘹亮而庄重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北京脑中心科研总监毛军文主持。饶毅教授以简短有力的话鼓励同学们。他说:“欢迎所有的新同学,加入北京脑中心,我祝愿你们二十年以后,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今天加入北京脑中心,是在正确的时候,加入了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研究方向,谢谢大家。”
罗敏敏教授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焦虑”到“乐观”的心路历程。而这个历程,正是新型研发单位北京脑中心战胜现实困难、大步向前的写照。他说:“现在我很乐观,二期的楼已经买好,马上要装修了,明年就可以入住,5万多平米。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又有一批新的PI加入,已有14位PI入职,还有7位辅助中心主任。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现在已经有57名学生,明年我们将再增加约50名。刚开始的时候PI总是担心没学生,现在学生又担心找不到PI,但不用担心,我们一定在加速招聘最好的PI。不仅是内部建设,我们跟外部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可以预见,脑中心会迎来非常非常好的蓬勃发展的机会。所以饶老师说,20年之后你们不会后悔,我觉得不用等20年,五年、六年以后,你们从这个地方毕业的时候,你们会觉得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晨老师和北京脑中心导师代表王同飞老师分别致辞,对同学们表示欢迎,并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求学与科研过程的心得体会。
随后,2020级同学分别上台亮相。本届学生是北京脑中心成立以来招生最多的一届,2018级和2019级各为9名博士生。2020年,北京脑中心分别与北京大学联合招生10名博士生,北京协和医学院3名,北京师范大学4名、南开大学3名、中国农业大学4名、首都医科大学15名(其中5名硕士研究生)。
邹海玥同学、夏冰心同学、高凯分别代表新生与在校生以及新入站博士后发言。
邹海玥:“很幸运,能够加入脑中心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脑中心,没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她有梦想,有目标,有斗志。因为年轻,她毫无负担,轻装前行;因为心怀远大,她突破藩篱,大胆创新。在脑中心这片广阔天地,我不愿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更不愿奔忙前行却不知方向。相信怀有相同理念、追逐同一梦想的我们,拥有创造奇迹的所有可能。”
夏冰心:“我们的同学们来自于不同的6所大学,学习背景是多样化的,有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也有计算机、数学,还有学工科的本人。而脑科学也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擅长并且感兴趣的方向,把脑科学研究做好,为人类理解大脑的奥秘进行推进,为人类的健康改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把我的师姐给我的忠告也分享给师弟师妹们,一定要注重身体健康,少熬夜,可以拼,但是要可持续的拼,爱护每一根头发,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
高凯:“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台下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畏艰苦,持之以恒的坚忍者,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你们独自行走在这条道路时,也许会觉得有些枯燥、甚至会因为遇到挫折而感到沮丧,比如我们会需要不厌其烦地优化试验条件,艰难探索后得到的也可能是与预期不相符的实验结果。但是这恰恰是科学的魅力之一,阴性结果也好,不如意的结局也罢,都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的现阶段的‘答案’。这些意外甚至不如意的发现,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科学研究不但需要耐心,需要埋头苦干的毅力,同时也需要广泛的交流学习,团结协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和火花。”
最后,大家一起拍摄了一年一度的“全家福”。从2019到2020,这一年北京脑中心克服现实困难,积极“抗疫”,大跨步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可期!
北京脑中心现与国内六家著名大学联合招生,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本次推免生招生(第二批)主要招收有意愿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推免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的推免硕士研究生和推免博士研究生。
一、申请条件
2021年本科应届毕业生, 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期间总评成绩排名在年级前20%,能取得推荐免试资格,CET六级成绩≥425分,或TOEFL成绩≥90分,或雅思成绩≥5.5分。
专业背景要求: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
二、申请办法
1.申请材料
1)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推免生招生申请表1份,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1);
2)个人陈述(关于个人学术背景、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计划、目标等)1份,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2);
3)专家推荐信2封,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专家分别推荐,由专家撰写后签字扫描发送到指定邮箱;
4)应届本科生需提供本科阶段成绩单(由教务部门盖章)1份,前两年半总评成绩排名证明(由教务部门盖章)1份,如报名截止之前无法提供学校盖章证明,则需提交说明,待后续补交;
5)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或TOEFL、IELTS与GRE考试等成绩的扫描件;
6)其他证明材料(如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其他原创性工作成果的首页扫描件、获奖证书扫描等);
7)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报名信息表,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3);
2.提交申请(只需要提交电子版材料)
申请的同学请准备好所有材料后(包括需要签字和盖章的部分)将材料按以下顺序扫描合并成一个PDF文件(推荐信除外),并命名为“姓名-所在学校-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第二批次)”,扫描顺序:申请表-个人陈述-成绩单和成绩排名证明-英语成绩证明材料-其他证明材料,北京脑中心报名信息表不包含在内,以EXCEL的形式提交北京脑中心指定接收邮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即可。
关于专家推荐信的提交,请推荐专家在9月15日17:00前将推荐信以推荐老师本人的邮箱发送北京脑中心指定接收邮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邮件和附件题目请以“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推荐信-被推荐学生的姓名”命名,请推荐老师附上电子签名后发送。
3.申请时间
申请活动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报名。网上报名材料截止日期拟定为2020年9月15日。面试拟在9月23日至9月24日进行,由北京脑中心统一组织,具体时间待定。
通过复试并同意接收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请在规定的时间登录教育部的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网,完成报名和同意拟录取程序。未办理网上报名的同学不能录取。
4.资格复审及录取
在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将对获得录取资格的推免生,按照相应学校的要求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者方可被录取,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由学生所在学校本科教务部门按本科学籍管理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5.联合招生项目说明
申请人报名时需要在申请表中选择第1和第2志愿填报: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原则上第1志愿单位即为录取后的学籍所在单位(调剂除外),申请人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同意项目内单位调剂,一旦出现两所高校申请人数量严重失衡的情况,面试后我们会根据同学填报的学籍志愿及面试成绩确定大家的学籍单位。
北京脑中心研究方向
录取学生第一年在学籍单位完成基础课后进入中心,在中心内实验室进行3轮轮转,每轮时间为1-3个月。轮转结束后,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决定研究方向,报名时不需要选导师,各实验室的详细信息请见北京脑中心官网http://www.cibr.ac.cn/index.php?s=/List/index/cid/16.html。
招生实验室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
电 话:010-81912671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科学园路26号
邮 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
附件:
附件2-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推免生申请个人陈述.docx
近期,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载体工程中心主任赵非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发表综述,总结介绍了用于解析神经环路输出神经网络的疱疹病毒HSV1-H129(以下简称H129)示踪工具的发展过程及应用现状,并从载体工程的角度提出了该工具的潜在优化和发展预期;同时,双方还共同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前期发展的H129疱疹病毒顺向示踪工具的生产和使用的操作方法,以帮助广大神经科学家更好的应用该系列工具。
神经元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环路(neuronal circuit)以传递处理信息,最终交织成为复杂的神经网络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解析不同脑区及神经元之间的物理和功能连接,是揭示大脑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病毒工具目前已经成为解析神经环路的利器。
根据是否能够跨神经元传播,病毒工具可被分为两类:不传播的基因转移工具,和跨神经元传播的环路示踪工具。前者的代表是腺相关病毒(AAV),往往用于在神经系统中表达特定目标基因,或者荧光蛋白、生物探针、光遗传学元件等,也可以用于表达shRNA进行特定基因的敲降,或sgRNA结合Cas9进行CRISPR基因编辑。而跨神经元传播的环路示踪工具又可根据其传播的方向分为逆向(retrograde)和顺向(anterograde)示踪工具。逆向示踪工具以狂犬病毒(RV)和伪狂犬病毒(PRV)Bartha株为代表,在它进入神经元后,可独立或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新生成的子代病毒工具从突触后传播到突触前,进而感染上一级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病毒示踪工具利用自身表达的荧光蛋白标记所感染的神经元,从而描绘神经元输入网络。顺向示踪工具发展较慢,除了高滴度的AAV1或AAV9外,目前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129株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徐祥敏教授近日在Neuron杂志上发表综述(Neuron. 2020; S0896-6273(20)30527-4.),详细介绍了上述神经科学中所用的病毒工具。赵非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了该综述的撰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755550/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129株被广泛认为是目前最有潜力的顺向示踪病毒工具之一。HSV-1是嗜神经的双链DNA病毒,基因组约150kb,编码至少80个基因。因基因组较大,在删除部分非必须基因后可承载较大的外源基因片段,因此往往被视作优良的基因转移载体加以研究和改造;同时因其裂解细胞的能力,也被作为溶瘤病毒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1977年,从一名急性坏死性脑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一个HSV-1病毒株被称作H129株,其在动物(猴、小鼠、大鼠等)脑内主要沿神经元顺向传播,而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顺向神经环路示踪病毒的热点研究对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10年间多个实验室利用不同策略发展了一系列H129衍生的顺向示踪工具,并已经帮助神经生物学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赵非和武汉病毒所罗敏华研究员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以综述形式详细介绍了这些H129示踪工具(Int J Mol Sci. 2020; 21(16):E5937. doi: 10.3390/ijms21165937.)。
同时,由于HSV-1的高度复杂性,目前的H129工具还存在标记信号较弱、信号分布不均匀和具有潜在非特异性标记传播等问题,可能影响示踪结果解析的准确性;而较高的病毒毒性也极大的限制了H129工具的应用范围;此外HSV-1的大基因组也导致较大的病毒改造难度,增加了H129工具研发和优化的困难。本篇综述文章在详细讨论了现有H129病毒工具的发展过程以及不足之处的同时,也着重探讨了解决这些缺陷的可能途径和研发更好工具的未来方向,以期能对提升及优化H129病毒工具提供参考。该综述第一作者李栋于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现为北京脑中心一年级博士。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24837/
赵非与前期所在团队武汉病毒所罗敏华课题组共同发展了多种H129病毒工具,例如高亮度的顺向跨多级示踪工具H129-G4,和首个顺向跨单级示踪工具H129-dTK-tdT,这些病毒工具已经和国内外神经科学家共享,并助力多项重要科学研究。但因缺乏操作和使用病毒的实验经验,很多实验室在生产和使用上述工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帮助神经科学家更好的生产并使用这些病毒工具,获得高质量的病毒和可重复的准确实验结果,赵非和武汉病毒所罗敏华研究员共同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有关H129病毒工具生产和使用的操作流程,并提供了大量优化的实验参数,也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原因分析,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文中也介绍了其近期发展的优化版顺向跨单级示踪工具H129-dTK-T2,并展示了相关示踪结果,该工具有望更好地助力神经科学家们解析顺向神经环路。该文章目前已被Neuroscience bulletin接受,处于待发表状态。
友情链接: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26号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邮编:102206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29179号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京ICP备18029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