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脑中心师生与北脑(青年)学者合影
2020.9.1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是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感怀师恩的同时,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举办了2020年开学典礼。北京脑中心联合主任饶毅、罗敏敏及全体20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在嘹亮而庄重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北京脑中心科研总监毛军文主持。饶毅教授以简短有力的话鼓励同学们。他说:“欢迎所有的新同学,加入北京脑中心,我祝愿你们二十年以后,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今天加入北京脑中心,是在正确的时候,加入了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研究方向,谢谢大家。”
罗敏敏教授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焦虑”到“乐观”的心路历程。而这个历程,正是新型研发单位北京脑中心战胜现实困难、大步向前的写照。他说:“现在我很乐观,二期的楼已经买好,马上要装修了,明年就可以入住,5万多平米。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又有一批新的PI加入,已有14位PI入职,还有7位辅助中心主任。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现在已经有57名学生,明年我们将再增加约50名。刚开始的时候PI总是担心没学生,现在学生又担心找不到PI,但不用担心,我们一定在加速招聘最好的PI。不仅是内部建设,我们跟外部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可以预见,脑中心会迎来非常非常好的蓬勃发展的机会。所以饶老师说,20年之后你们不会后悔,我觉得不用等20年,五年、六年以后,你们从这个地方毕业的时候,你们会觉得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晨老师和北京脑中心导师代表王同飞老师分别致辞,对同学们表示欢迎,并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求学与科研过程的心得体会。
随后,2020级同学分别上台亮相。本届学生是北京脑中心成立以来招生最多的一届,2018级和2019级各为9名博士生。2020年,北京脑中心分别与北京大学联合招生10名博士生,北京协和医学院3名,北京师范大学4名、南开大学3名、中国农业大学4名、首都医科大学15名(其中5名硕士研究生)。
邹海玥同学、夏冰心同学、高凯分别代表新生与在校生以及新入站博士后发言。
邹海玥:“很幸运,能够加入脑中心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脑中心,没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她有梦想,有目标,有斗志。因为年轻,她毫无负担,轻装前行;因为心怀远大,她突破藩篱,大胆创新。在脑中心这片广阔天地,我不愿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更不愿奔忙前行却不知方向。相信怀有相同理念、追逐同一梦想的我们,拥有创造奇迹的所有可能。”
夏冰心:“我们的同学们来自于不同的6所大学,学习背景是多样化的,有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也有计算机、数学,还有学工科的本人。而脑科学也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擅长并且感兴趣的方向,把脑科学研究做好,为人类理解大脑的奥秘进行推进,为人类的健康改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把我的师姐给我的忠告也分享给师弟师妹们,一定要注重身体健康,少熬夜,可以拼,但是要可持续的拼,爱护每一根头发,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
高凯:“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台下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畏艰苦,持之以恒的坚忍者,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你们独自行走在这条道路时,也许会觉得有些枯燥、甚至会因为遇到挫折而感到沮丧,比如我们会需要不厌其烦地优化试验条件,艰难探索后得到的也可能是与预期不相符的实验结果。但是这恰恰是科学的魅力之一,阴性结果也好,不如意的结局也罢,都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的现阶段的‘答案’。这些意外甚至不如意的发现,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科学研究不但需要耐心,需要埋头苦干的毅力,同时也需要广泛的交流学习,团结协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和火花。”
最后,大家一起拍摄了一年一度的“全家福”。从2019到2020,这一年北京脑中心克服现实困难,积极“抗疫”,大跨步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可期!
北京脑中心现与国内六家著名大学联合招生,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本次推免生招生(第二批)主要招收有意愿报考中国农业大学的推免博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的推免硕士研究生和推免博士研究生。
一、申请条件
2021年本科应届毕业生, 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期间总评成绩排名在年级前20%,能取得推荐免试资格,CET六级成绩≥425分,或TOEFL成绩≥90分,或雅思成绩≥5.5分。
专业背景要求: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医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背景。
二、申请办法
1.申请材料
1)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推免生招生申请表1份,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1);
2)个人陈述(关于个人学术背景、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计划、目标等)1份,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2);
3)专家推荐信2封,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专家分别推荐,由专家撰写后签字扫描发送到指定邮箱;
4)应届本科生需提供本科阶段成绩单(由教务部门盖章)1份,前两年半总评成绩排名证明(由教务部门盖章)1份,如报名截止之前无法提供学校盖章证明,则需提交说明,待后续补交;
5)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或TOEFL、IELTS与GRE考试等成绩的扫描件;
6)其他证明材料(如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其他原创性工作成果的首页扫描件、获奖证书扫描等);
7)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报名信息表,必须中英文双语填写(附件3);
2.提交申请(只需要提交电子版材料)
申请的同学请准备好所有材料后(包括需要签字和盖章的部分)将材料按以下顺序扫描合并成一个PDF文件(推荐信除外),并命名为“姓名-所在学校-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第二批次)”,扫描顺序:申请表-个人陈述-成绩单和成绩排名证明-英语成绩证明材料-其他证明材料,北京脑中心报名信息表不包含在内,以EXCEL的形式提交北京脑中心指定接收邮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即可。
关于专家推荐信的提交,请推荐专家在9月15日17:00前将推荐信以推荐老师本人的邮箱发送北京脑中心指定接收邮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邮件和附件题目请以“北京脑中心推免生招生推荐信-被推荐学生的姓名”命名,请推荐老师附上电子签名后发送。
3.申请时间
申请活动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报名。网上报名材料截止日期拟定为2020年9月15日。面试拟在9月23日至9月24日进行,由北京脑中心统一组织,具体时间待定。
通过复试并同意接收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请在规定的时间登录教育部的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网,完成报名和同意拟录取程序。未办理网上报名的同学不能录取。
4.资格复审及录取
在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将对获得录取资格的推免生,按照相应学校的要求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者方可被录取,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由学生所在学校本科教务部门按本科学籍管理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5.联合招生项目说明
申请人报名时需要在申请表中选择第1和第2志愿填报: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原则上第1志愿单位即为录取后的学籍所在单位(调剂除外),申请人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同意项目内单位调剂,一旦出现两所高校申请人数量严重失衡的情况,面试后我们会根据同学填报的学籍志愿及面试成绩确定大家的学籍单位。
北京脑中心研究方向
录取学生第一年在学籍单位完成基础课后进入中心,在中心内实验室进行3轮轮转,每轮时间为1-3个月。轮转结束后,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决定研究方向,报名时不需要选导师,各实验室的详细信息请见北京脑中心官网http://www.cibr.ac.cn/index.php?s=/List/index/cid/16.html。
招生实验室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
电 话:010-81912671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科学园路26号
邮 箱:cibr_summercamp@cibr.ac.cn
附件:
附件2-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推免生申请个人陈述.docx
近期,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载体工程中心主任赵非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发表综述,总结介绍了用于解析神经环路输出神经网络的疱疹病毒HSV1-H129(以下简称H129)示踪工具的发展过程及应用现状,并从载体工程的角度提出了该工具的潜在优化和发展预期;同时,双方还共同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前期发展的H129疱疹病毒顺向示踪工具的生产和使用的操作方法,以帮助广大神经科学家更好的应用该系列工具。
神经元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环路(neuronal circuit)以传递处理信息,最终交织成为复杂的神经网络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解析不同脑区及神经元之间的物理和功能连接,是揭示大脑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病毒工具目前已经成为解析神经环路的利器。
根据是否能够跨神经元传播,病毒工具可被分为两类:不传播的基因转移工具,和跨神经元传播的环路示踪工具。前者的代表是腺相关病毒(AAV),往往用于在神经系统中表达特定目标基因,或者荧光蛋白、生物探针、光遗传学元件等,也可以用于表达shRNA进行特定基因的敲降,或sgRNA结合Cas9进行CRISPR基因编辑。而跨神经元传播的环路示踪工具又可根据其传播的方向分为逆向(retrograde)和顺向(anterograde)示踪工具。逆向示踪工具以狂犬病毒(RV)和伪狂犬病毒(PRV)Bartha株为代表,在它进入神经元后,可独立或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新生成的子代病毒工具从突触后传播到突触前,进而感染上一级神经元,在此过程中病毒示踪工具利用自身表达的荧光蛋白标记所感染的神经元,从而描绘神经元输入网络。顺向示踪工具发展较慢,除了高滴度的AAV1或AAV9外,目前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129株上。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徐祥敏教授近日在Neuron杂志上发表综述(Neuron. 2020; S0896-6273(20)30527-4.),详细介绍了上述神经科学中所用的病毒工具。赵非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了该综述的撰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755550/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129株被广泛认为是目前最有潜力的顺向示踪病毒工具之一。HSV-1是嗜神经的双链DNA病毒,基因组约150kb,编码至少80个基因。因基因组较大,在删除部分非必须基因后可承载较大的外源基因片段,因此往往被视作优良的基因转移载体加以研究和改造;同时因其裂解细胞的能力,也被作为溶瘤病毒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1977年,从一名急性坏死性脑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一个HSV-1病毒株被称作H129株,其在动物(猴、小鼠、大鼠等)脑内主要沿神经元顺向传播,而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顺向神经环路示踪病毒的热点研究对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10年间多个实验室利用不同策略发展了一系列H129衍生的顺向示踪工具,并已经帮助神经生物学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赵非和武汉病毒所罗敏华研究员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以综述形式详细介绍了这些H129示踪工具(Int J Mol Sci. 2020; 21(16):E5937. doi: 10.3390/ijms21165937.)。
同时,由于HSV-1的高度复杂性,目前的H129工具还存在标记信号较弱、信号分布不均匀和具有潜在非特异性标记传播等问题,可能影响示踪结果解析的准确性;而较高的病毒毒性也极大的限制了H129工具的应用范围;此外HSV-1的大基因组也导致较大的病毒改造难度,增加了H129工具研发和优化的困难。本篇综述文章在详细讨论了现有H129病毒工具的发展过程以及不足之处的同时,也着重探讨了解决这些缺陷的可能途径和研发更好工具的未来方向,以期能对提升及优化H129病毒工具提供参考。该综述第一作者李栋于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现为北京脑中心一年级博士。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24837/
赵非与前期所在团队武汉病毒所罗敏华课题组共同发展了多种H129病毒工具,例如高亮度的顺向跨多级示踪工具H129-G4,和首个顺向跨单级示踪工具H129-dTK-tdT,这些病毒工具已经和国内外神经科学家共享,并助力多项重要科学研究。但因缺乏操作和使用病毒的实验经验,很多实验室在生产和使用上述工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帮助神经科学家更好的生产并使用这些病毒工具,获得高质量的病毒和可重复的准确实验结果,赵非和武汉病毒所罗敏华研究员共同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有关H129病毒工具生产和使用的操作流程,并提供了大量优化的实验参数,也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原因分析,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文中也介绍了其近期发展的优化版顺向跨单级示踪工具H129-dTK-T2,并展示了相关示踪结果,该工具有望更好地助力神经科学家们解析顺向神经环路。该文章目前已被Neuroscience bulletin接受,处于待发表状态。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合作计划创新人才项目---2020年度北脑学者、北脑青年学者的组织工作于2020年5月14日启动,历时3个月,经推荐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公示、主任办公会审定等环节,现将最终入选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1.北脑学者入选人员名单
2.北脑青年学者入选人员名单
按照《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创新人才、共建平台及科研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与各入选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双聘研究员/青年研究员协议。合作各方将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贡献北京力量。
经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专家严格的审核,我中心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联合举办的暑期培训班决定录取以下同学。
请被录取同学及时关注自己注册时使用的邮箱,及时确认是否能按时参加培训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谢谢。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0年8月6日
Seminar Type
Lecture Series o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Preferred Location
Online Zoom Meeting Link: https://zoom.com.cn/j/85328263314?pwd=MWhhb3BQM1QxY0wyK1pmY1ZlVlBaUT09
Meeting ID: 853 2826 3314
Password: 091314
Time
10:00-11:30, Friday, August 7th, 2020
Speaker
Huali Wang, MD, PhD
Professor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Chair, Clinical Research Division
Director, Dementia Care & Research Center
Associate Director, Beijing Dementia Key Lab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王华丽 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老年精神病学教授、临床研究部主任、老年痴呆护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老年痴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Host
Dr. Dai Zhang
Topic
Early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advance and translational implications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has emerged a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Among the seven themes of the WHO global action pla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secure the support for the persons with dementia. However, the et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There are no specific ways of making an early diagnosis. The talk will review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establishing valid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discovering novel biomarkers, and developing optimal algorithm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esides, how the newly developed approaches might fi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ill be discussed with case demonstration.
Speaker Biography
Dr. Wang obtained Bachelor of Medicin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formerly,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1994, and MD/Ph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1. She was trained on International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neuropsychology and neuroimaging of dementia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Dr. Wang is one of the national pioneers to manage memory clinic and build service capacity for dementia care. She set up the first dementia caregiver support group in China in 2000, developed and tested a community-based family caregiver support program in Beijing. Now she directs a training program for community docto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and a train-the-trainer program for dementia caregivers support in China. The care model has been partly adopted by WHO West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to develop the toolkit for community-based dementia car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 Wang is leading the National Platform on Clinical Dataset and Biobank of Major Mental Disorders. Her research interest included: (1) exploring neuropsychological profiles, blood-based biomarkers and imaging featur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dementia; (2) developing culturally sensitive care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caregivers.
Besides, she has joined the panel of the WHO priority setting exercise on dementia research, participated in the advisory board of WHO West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to develop the toolkit for community-based dementia car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nd has been designat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as the WHO Global Dementia Observatory Focal Point for China. In addition, Prof. Wang is one of the technical advisers for dementia care and service in National Health Committee. She drafted the National Geriatric Mental Health Plan which was one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Health Aging.
我中心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举办的夏令营,已于7月24日顺利结束。经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严格审核,本次夏令营共有17名营员表现出色,获得了“优秀营员”称号,名单如下。
如有异议,请联系010-81912671。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0年7月31日
处理和呈现(processing and internal representation)奖赏信号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自然奖赏刺激(如饮食、性行为和其他愉悦的感官刺激等)、成瘾性药物和特定脑区的激活可以产生主观的快感、萌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并强化相关的学习和记忆。大脑奖赏信号异常导致多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快感缺失--抑郁综合症、精神分裂、药物和行为成瘾等。因此,深入探索奖赏信号处理的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对我们理解奖赏行为和相关情绪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并为相应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方案兼具理论和应用意义。
奖赏信号处理是一个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调质)和复杂神经网络的综合过程。在这些递质和调质中间,五羟色胺扮演的角色最为扑朔迷离。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又名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由必需氨基酸色氨酸经羟基化和脱羧两步反应生成的含吲哚环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外周,约占人体90%的五羟色胺主要由肠嗜铬细胞分泌并调节胃肠道功能;而在中枢,绝大多数合成五羟色胺的神经元分布于脑干的中缝核群,并通过其多达7个受体家族约18种亚型来调控感官知觉、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学习记忆、社会和交配行为、睡眠觉醒和进食代谢等一系列复杂而广泛的生理活动。在这些细胞中,与奖赏密切相关的五羟色胺神经元位于中脑导水管腹侧的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
近10年来,罗敏敏实验室以转基因小鼠为模型,研究哺乳动物处理奖赏与惩罚的神经环路机制,特别是中缝背核及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 MHb)两个脑区及相连的神经环路的作用。研究人员运用电生理和光学成像,从清醒小鼠中记录特定类型神经元在奖赏与惩罚相关行为中的反应特点;继而运用光遗传学及化学遗传学手段,检测激活、抑制和损毁相关神经元对于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和光学成像,探索不同药物及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奖赏与惩罚行为中的作用及分子细胞机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论文,建立了新的理论。
在此基础之上,2020年7月10日,罗敏敏研究员受邀在年评(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eward Contributions to Serotonergic Functions”的综述文章,系统论述了大脑五羟色胺系统在奖赏信号处理中的重要角色。
文章回顾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中枢五羟色胺系统在感觉和情绪信号处理中的研究历史和理论流变,综述了五羟色胺在奖赏三大基本特征(快感、动机和学习)中分别扮演的不同角色;重点介绍了五羟色胺神经元在奖赏相关行为中的实时发放特征和学习机制,在整合比较了传统理论和最新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羟色胺在奖赏信号处理和行为抉择上的“有益性理论(The Beneficialness Theory of DRN Serotonin)”。该理论确立了DRN五羟色胺编码奖赏而非惩罚的观点,强调了五羟色胺神经元采用相位簇状(phasic)和缓慢张性(tonic)发放的特征分别编码奖赏获取和奖赏期待(等待)的独特模式;并从更广阔的视角引入了学习偶联系数p和代价因子C(cost, C),揭示了DRN五羟色胺神经元动态多维度追踪和衡量外界环境刺激(包括奖赏、惩罚和中性信号)、动物自身需求以及稳态状态,并通过效价和满足计算机制( valence computation mechanisms and satiety calculation)以独特的发放特征呈现和传播一个综合的“有益性信号”来指导行为决策,最终实现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的目标。
详情请见原文链接: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neuro-093019-112252
在罗敏敏研究员的领导下,实验室的刘志祥、李毅、周景峰、钟炜欣和张举恩、谭禄彬、王达青、林睿、梁婧文等多届成员分别在五羟色胺奖赏编码、中缝背核功能(奖赏记忆)和缰核—脚间核惩罚信号处理等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实验室博士后刘志祥和林睿参与了该综述文章的撰写。
一、复试名单
根据《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2020年夏令营招生通知》的规定与要求,经过严格审核决定同意以下申请者参加北京脑中心-北京大学2020年夏令营复试:
二、复试安排
(一)复试时间
复试时间:2020年7月24日 上午8:30
复试形式:综合面试。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
复试内容: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认识、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等。
(二)复试平台
采用网络远程复试的形式,使用腾讯会议系统。
(三)复试安排
1、复试资格审查
鉴于疫情防控需要,对考生复试资格的审查将通过在线核验的形式进行,具体资格审核时间和流程后续将通过邮件通知。对不符合规定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查不通过,取消复试资格。拟录取考生待入学报到时,学院将对其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等报名材料原件及报考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规定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入学资格。
2、考生复试登录方式
夏令营期间,请考生务必保持电话畅通。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指定会议室系统,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候考,并主动配合考务工作人员完成身份验证核查、周围环境检查和随身物品检查等,并现场签署《诚信复试承诺书》,之后进行复试。
(四)成绩计算方式
1)面试成绩即为复试成绩。
2)面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复试成绩及格者择优录取。
(五) 注意事项
1、系统测试安排和在线身份核验:
请考生按要求参加设备及考场环境测试(后续提前邮件和电话通知),并在线完成身份核验,请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原件,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学生证原件以及英语水平证明原件等。
2、如考生未按相关规定的要求参加资格审查或复试的,则视为其主动放弃复试资格。
4、请考生提前打印好《诚信复试承诺书》,以便复试开始之前远程现场签署。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0年7月15日
一、复试名单
根据《北京脑中心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2020年交叉学科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的规定与要求,经过严格审核决定同意以下申请者参加北京脑中心-北京大学2020年夏令营复试:
二、复试安排
(一)复试时间
复试时间:2020年7月23日 上午8:00
复试形式:综合面试。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
复试内容: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认识、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等。
(二)复试平台
采用网络远程复试的形式,使用Webex会议系统,腾讯会议系统备用。
(三)复试安排
1、复试资格审查
鉴于疫情防控需要,对考生复试资格的审查将通过在线核验的形式进行,具体资格审核时间和流程后续将通过邮件通知。对不符合规定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查不通过,取消复试资格。拟录取考生待入学报到时,学院将对其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等报名材料原件及报考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规定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入学资格。
2、考生复试登录方式
夏令营期间,请考生务必保持电话畅通。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指定会议室系统,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候考,并主动配合考务工作人员完成身份验证核查、周围环境检查和随身物品检查等,并现场签署《诚信复试承诺书》,之后进行复试。
(四)成绩计算方式
1)面试成绩即为复试成绩。
2)面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复试成绩及格者择优录取。
(五)注意事项
1、系统测试安排和在线身份核验:
请考生按要求参加设备及考场环境测试(后续提前邮件和电话通知),并在线完成身份核验,请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原件,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学生证原件以及英语水平证明原件等。
2、如考生未按学校和院系相关规定的要求参加测试或复试的,则视为其主动放弃复试资格。
4、请考生提前打印好《诚信复试承诺书》,以便复试开始之前远程现场签署。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2020年7月14日
https://virtual-forum2020.kenes.com/en/hall
The Chinese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Beijing (CIBR) was established in March, 2018 by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seven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Founded to be a pillar of the China Brain Initiative, CIBR aims to support a vibrant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in neuroscience and its related disciplines, with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focused ultimately on improving human health. CIBR will als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coordinating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managing research progra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hina Brain Initiative and Beijing Brain Initiative and making Beijing the world epicenter for neuro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computation.
CIBR is now recruiting scientists to lead individual labs and recruiting independent postdoctoral fellows to further their research in a highly innovative and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You are expected to conduct outstanding research in any area of neuroscience or in brain-inspir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for positions at multiple levels are welcome.
We are organizing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eeting in 12th FENS Virtual Forum of Neuroscience on July 11-15th, 2020, which is hosted by the Federation of European Neuroscience Societies (FENS) and organized by the British Neuroscience Association (BNA) at Glasgow (UK).
You can find us by clicking the logo hung in the lobby, or by searching our name by Chinese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or CIB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about CIBR and CIBR recruitment, we will be here and waiting for you visit. The link is followed:
https://virtual-forum2020.kenes.com/en/hall
Welcome to join in CIBR and create history here.
Website: http://en.cibr.ac.cn/
Contact: Lubin Tan, PhD (The Assistant to Directors )
Email: PI_recruit@cibr.ac.cn
Cellphone: +86 188 0101 3744
友情链接: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学园路26号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邮编:102206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29179号
Copy right ©2018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京ICP备18029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