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脑科学中心在2019年北京市科委系统工作会议上作大会典型发言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9-01-25
2019年1月24日,北京市科委在通州城市副中心召开2019年委系统工作会议。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作为六个发言之一、唯一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在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典型发言。
2019年市科委系统工作会议
会上,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作题为《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争当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排头兵》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2018年科技工作,谋划安排2019年重点任务。在2018年工作回顾中,2次提到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工作进展;2019年重点任务中,4次部署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相关的重点任务。
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作工作报告
中心行政副主任张泽工围绕“创立、对接、共建、基建、引人、双培”六方面重点内容介绍了自2018年3月中心成立以来快速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的进展,汇报了2019年以“1个目标、2条主线、6项重点任务”为牵引推动工作的初步考虑,并结合实际谈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体会。
北京脑科学中心行政副主任张泽工作大会典型发言
许强主任在总结讲话时勉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高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探索、深入研究,破解共建共享机制难题,引进世界一流科研人才,积极承担国家、北京市重大任务,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论坛圆满落幕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12-13
2018年12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共同举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当前国际重要前沿科学领域,此次活动旨在探讨、分享该领域前沿科技进展和最新成果,促进我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活动特别邀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 Zuker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Christian Lüsch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日本筑波大学Masashi Yanagisawa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Robert Desimone教授等参会并作特邀报告。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仁全,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强伯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饶毅教授、罗敏敏教授出席。共有来自国内外5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的5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郝芳华副校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饶毅主任、北京市科委杨仁全副主任先后为会议致辞,向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脑科学中心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布局和支持。
北京市科委杨仁全副主任致辞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饶毅主任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郝芳华副校长致辞
论坛期间,Charles Zuker院士、Christian Lüscher教授、Masashi Yanagisawa院士和Robert Desimone院士以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文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们为参会嘉宾带来一场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场座无虚席,讨论热烈。
Charles Zuker院士
Charles Zuker发现了舌头上味觉感受细胞与大脑中味觉信息处理间的正确且高效的连接。Zuker实验室采用光遗传学,单细胞成像与动物行为学手段,在转基因小鼠中找到了苦味和甜味在脑中反应的重要分子,解释了味觉感受错乱的原因,揭示了在甜味与苦味调解中杏仁核脑区的重要作用。Dr. Zuker还进一步发现了大脑与肠道在味觉信息调节过程中的重要链接。
Christian Lüscher教授
Christian Lüscher分享了其实验室使用光遗传学、电生理、行为学等多种技术在药物成瘾动物模型中研究成瘾性药物如何对突触可塑性产生影响的最新成果。
Masashi Yanagisawa院士
Masashi Yanagisawa简要回顾了前期在睡眠与觉醒方面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其在食欲肽(Orexin)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近期利用正向遗传筛选方法研究睡眠相关基因的最新进展。
Robert Desimone院士
Robert Desimone介绍了其领导的实验室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关于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利用在体电生理结合行为学方法研究注意力对视觉信息处理的影响及其神经计算机制。
12月12日上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友谊宾馆组织召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闭门研讨会,邀请Charles Zuker院士、Christian Lüscher教授、Masashi Yanagisawa院士和Robert Desimone院士以及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焕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程和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以政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主任许琪教授等出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饶毅、罗敏敏、行政副主任张泽工、科研总监毛军文以及部分共建单位代表、中心研究员(PI)代表等30余人参加。
会议围绕国际人才引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参会专家分享了国外科研机构的成长经验,从机构定位、引进人才、激励机制、国际评估、政府管理等多个角度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建设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建设性意见建议。
【喜讯】脑科学中心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12-3
2018年10月9日,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申请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获得批准通过,成为此次北京获批的28个单位之一。12月3日,新设博士后工作站授牌大会在石景山区举行,中心作为此次新设站7家代表单位之一上台接受人社部领导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铜牌。
此次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既充分体现了国家、北京市对中心作为首批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可,也表明了各级领导对中心未来发展的期许。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各项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博士后工作组织和制度体系,围绕工作站建立高质量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博士后在科研创新中的智力优势,大力推进北京地区脑科学和类脑研究领域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11-22
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当前国际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为了进一步探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领域前沿技术,展示近年来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技术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导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暨2018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邀请脑科学与类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研究者们齐聚北京。届时国际脑科学与类脑领域领军人物将带来领域内前沿技术进展及最新成果等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我们热忱欢迎您的参会,让我们共享这场学术盛宴,携手促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发展。
主办单位: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会议安排:
1.会议时间:2018年12月11日-12月12日
2.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详细日程及报告内容详见后续会议通知。
大会特邀嘉宾:
Charles Zuker | Charles Zuker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系和神经科学系教授,致力于研究感觉系统的信号传导和信息呈递过程。其实验室运用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光遗传学、脑成像和行为分析等技术在味觉系统的编码机制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发现。他的团队与其合作者发现和鉴定了感知五种基本味觉的细胞,同时证明单个味觉受体细胞可以介导特定的味觉和行为表现,且不同味觉细胞在皮层有特异性分布。 |
Christian Lüscher | Christian Lüscher教授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基础神经科学与神经病学系教授。成瘾药物导致的神经突触可塑性变化影响深远,直接引起神经环路的功能和行为学变化,其实验室主要综合运用遗传学、电生理学和光遗传学方法研究药物成瘾和强化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尤其是长期使用成瘾药物导致的间脑及相关区域(VTA-NAc)的神经适应性变化机制,以期发现与此过程相关的特异性蛋白或神经元,并以其作为治疗切入点。 |
Masashi Yanagisawa | Masashi Yanagisawa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筑波大学国际睡眠医学研究所所长、遗传学系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睡眠和清醒的遗传学研究和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神经多肽配体的研究两个方面。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和发作性嗜睡病的病因食欲素,其团队与合作者运用正向遗传学分析、活体钙成像、膜片钳电生理和在体电生理记录等方法研究睡眠与清醒调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至少三个以上与睡眠清醒相关的遗传突变。 |
Robert Desimone | Robert Desimone教授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脑与认知科学系讲席教授。其实验室主要以人和动物的视觉系统研究大脑注意力形成的神经机制以及大脑处理过载信息的神经机制。发现前额皮层(PFC)控制的跨脑区神经元活动节律同步化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放大相关信息而抑制非相关信息,从而使得大脑能够区分相关信息与非相关信息,并由此提供了如注意力缺陷、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策略。 |
报名方式:
1.请填写附件报名回执,发至keylab@bnu.edu.cn
2.报名截止日期:2018年11月30日。报名截止后,我们将统一通知报名结果及会场安排情况。
会务组联系方式:
邮箱:keylab@bnu.edu.cn
电话:张老师,010-58800126;齐老师,010-58806154
参会回执
姓名 | 单位 | 身份(教师/学生) | 主要研究内容(限200字) | 邮箱 | 手机 |
陈吉宁调研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强调了这些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11-2
10月31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调研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和尖端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打造国际一流学术科研机构,推动实现国际脑科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于今年3月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未来将围绕脑科学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陈吉宁在施工现场实地察看项目建设进展,详细了解科学家团队人才引进情况。他指出,要针对科技攻关特点,规划建设好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室等项目,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商务环境、交通设施配套,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做好地下空间联通利用。
在随后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陈吉宁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进展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该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推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项目,政府将为尖端学术研究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
陈吉宁强调,要在体制机制上赋予中心更大的自主权,大胆突破创新,先行先试,打造国际顶尖的科研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探索经验。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把握顶尖学术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数量指标,确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和选才机制,探索打破常规、提早考察、长期跟踪,加快聚集一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不断提升学术环境,搭建好的学术平台,密切学术交流交往,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吸引汇聚各方面优秀人才。要探索更加灵活自主的运作机制,提高建设、管理、运行效率,推动研究中心轻装上阵、“跑得更快”。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制度优势和北京的各类资源优势,加速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过程,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要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服务保障政策,为科学家营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要注重培养机构荣誉感,提高研究中心影响力,加速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
市领导侯君舒、殷勇,市政府秘书长靳伟及科技部有关负责同志一同调研。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祁梦竹 武红利
流程编辑:RB015
2018年北京脑科学专项启动仪式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 研究专题报告会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10-17
2018年10月15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行2018年北京脑科学专项启动仪式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题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强伯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赵继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等北京脑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仁全,以及北京脑科学中心共建单位代表、PI团队、“合作研究员”代表、国内外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秀科学家等共1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罗敏敏主持。
会上,正式启动了2018年北京脑科学专项,北京脑科学中心分别与6个课题组承担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统筹推动2018年北京脑科学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北京脑科学中心联合主任饶毅向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依托脑科学专项课题,北京脑科学中心遴选出56名北京地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重点科学家,聘为“合作研究员”。会议邀请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合作研究员”代表颁发证书。
北京脑科学中心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2018年脑科学专项课题签约仪式
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合作研究员”颁发证书
为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会议组织了8个公开学术报告,邀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永清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生研究员以及国际青年科研工作者作报告。
强伯勤在致辞中表示,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智力资源优势,为脑科学中心技术发展路线、项目规划研究提供指导,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支持脑科学中心承担更多的重点任务,为中心发展战略提供咨询建议。
强伯勤院士致辞
董奇代表共建单位致辞,他表示,将团结和聚集各共建单位,积极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在人才双聘、学生双培、设备共享、学术活动共同开展等方面对接合作,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支持北京脑科学中心发展。
董奇校长致辞
最后,杨仁全介绍了北京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近期北京市印发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等最新政策。他指出,成立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北京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建设国际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具体实践,在运行机制、经费支持、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为建设国际顶尖研发机构提供了条件。他表示,北京市科委将持续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聚焦发力,重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杨仁全副主任讲话
北京市科委相关处室、中关村昌平园管委会、生命科学园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背景材料】北京脑科学专项相关情况
早在2014年,北京市科委落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围绕人类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重大需求,以及通讯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机遇,正式启动实施北京脑科学专项。2018年,为对接国家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专项,贯彻落实北京市推动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北京及北方地区脑科学领域相关资源整合,充分调动和利用脑科学中心共建单位的丰富优势资源,由北京脑科学中心承担和启动2018年北京脑科学专项。在脑科学中心各理事单位的支持下,专项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方向,凝练确定了5个研究方向,设立6个课题,进一步推动完善北京脑科学领域研究布局。北京脑科学中心依托专项课题,初步遴选出60名左右北京地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重点科学家,聘请成为北京脑科学中心“合作研究员”,以此作为中心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的举措之一。
饶毅教授出任“盖德纳奖”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08-5
近日,加拿大“盖德纳奖”基金会网站正式公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饶毅教授出任“盖德纳奖”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加拿大“盖德纳国际奖”(The 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s) 专门表彰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原创成就的科学家,是国际上仅次于瑞典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美国拉斯卡奖的生物医学大奖。饶毅教授是第一位担任“盖德纳奖”顾问委员会委员的中国科学家。由于我国科学起步较晚,迄今为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大奖罕见中国本土科学家担任委员。
盖德纳基金会主席Janet Rossant教授今年2月向饶毅教授发出邀请,恰逢中国春节。她表示,饶毅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正是“盖德纳奖”顾问委员会所需要的。目前,“盖德纳奖”医学顾问委员会共有25位委员,包括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Randy Schekman等顶尖科学家在内,均为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生物医学领域专家。他们将负责每年评选出5名“盖德纳国际奖”。
【延伸阅读】
盖德纳奖(The Canada Gairdner Awards)是由加拿大投资者、企业家以及慈善家詹姆斯·阿瑟·盖德纳(James Arthur Gairdner)创建的盖尔德纳基金会设立的,旨在发现和奖励在医学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并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全球科学家,是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国际奖项。自1957年设立该奖以来,已有来自35个国家、388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87名获奖者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盖德纳奖”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美誉。它分为三个奖项:除前文提到的“国际奖”以外,还有“全球健康奖”(Global Health Award) 和“怀特曼奖”(Wightman Award),每年各评出1名获奖者,分别奖励对发展中国家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在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加拿大科学家。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
信息来源:北京脑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2018-07-3
北京日报讯(记者 任敏)3月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出席并讲话。
该中心将结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力争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前沿技术突破。中心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共建,将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
阴和俊希望中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要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创新要素流动整合,并引进集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团队;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要素保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